

祖师爷曾提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他力主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无论是战场还是商场,无论是胜利后的退却还是失败后的退却,这是只知猛打猛冲的人所无法理解的。“退”仅仅是手段,而不是最后目的,只要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退”又何尝不是上策呢?《孙子兵法》曾云:“先知迁直之计者胜。”曲中有直,直中有曲,这是辩证法的真谛。诚然,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在有些情况下,近,成了真正的远;远,却变为实际的近。不要凡事都幻想着走直线,在迂直问题上要学会转换角度。在适当的时候,学会“退”不是屈服、软弱,而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智慧,退可改变现状、转危为安。东汉末年的司马懿就是利用以退为进的方法夺得兵权的。孔明取下陈仓,魏主曹睿面对如雪片般飞来的陈仓告急文件,又听闻郝昭已死,诸葛亮再出祁山,不但收了陈仓,更攻下了附近的城池,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另一方面,文告又到,说东吴孙权称帝,与蜀国结盟,陆逊在武昌练兵,随时会入侵中原。两处告急,如何是好?此时又传出曹真病危的消息,曹睿只好再次找司马懿商量妙策。

司马懿说:“以我猜测,东吴孙权只是增号称帝,伪称与蜀国结盟,故作兴兵。我们不用派兵防吴,只要集中兵力防蜀就可以了。”曹睿认为有理,立即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总摄西边各路兵马。又吩咐左右,说:“去曹真府取总兵将印来。”司马懿阻止说:“让我自己去取吧!”说完辞别而出,直往曹真大都督府。司马懿见了卧病的曹真,说:“东吴、西蜀联盟兴兵来犯,孔明又再次出祁山,你知道吗?”曹真大惊,说:“我因为病重,家人封锁了消息。现在国家危急,只有司马兄才有能力拒蜀兵呀!”司马懿谦虛地说:“我才薄智浅,怎可称职呢?”曹真命左右,说:“取总兵将印来!”司马懿说:“都督不用担心,我愿助你一臂之力拒敌,只是受不了这个帅印呀!”曹真听了,整个人跃起,央求道:“你如果不担此重任,国家就危急了!我今日病重,也要面见皇帝推荐你呀!”司马懿见他如此有诚意,便只妤说:“天子已有恩命,唯我不敢接受罢了!”曹真大喜,说:“你若肯担当此任,蜀兵可退!”司马懿再三推辞后终于接受了。司马懿明明是去曹真府上取总兵将印的,但又怕曹真被夺权后会记恨于他,于是恰当地运用了一招以退为进的方法,明里退让,暗处夺权,巧妙化解了曹真被夺权的怨愤,真是官场高手。

以退求进是高明的处世哲学,因为只有后退才能跳得更高,只有收拳才能出拳有力,只有退一步才能进两步。以退让开始,以胜利告终,也是人情关系学中不可多得的一条锦囊妙计。你先表现得以他人利益为重,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开辟道路。在做有风险的事情时,冷静沉着地让一步,方能取得绝佳效果。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让自己的利益和意图丝毫不露,让对方因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愿做你要他做的事。尊重并突出别人的观点和利益,这是我们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宝。人们不会正确使用这一法宝,是因为他们常常忘记了,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己的需要,那别人对此即便本来是有兴趣的,也会改变态度。退中求胜的积极意义可概括为:保存实力、重整旗鼓以及待机战胜。人生在世,为人处世要学会退让。让则通,通则顺,一顺百顺。退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走向成功的谋略。


欢迎访问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们,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