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仙境灵虚山
明 招
文 化
武义的行政区划是由原来的武义县和宣平县合并而成。因此,现在武义南部山区的传统文化与武义中北部有着历史意义上的区别。叶法善是原来宣平地区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人物,其道教文化产生的影响巨大,直至今日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明招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具有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传统和胸怀,这次发表陈词先生的文章,意义也正在此。
学术研讨,贵在百花齐放,求同存异,还望县内外有识之士共同参与,踊跃赐稿。
陈词先生是一位对叶法善道教文化以及原宣平地区地域文化有着比较深入研究的地文文化学者,今特推出他的《道家仙境灵虚山》一文,以饗各位读者。
明招文化编辑部
(一)道教天师叶法善
道教是华夏之本土宗教,在我国主要思想理念中的道、儒、佛三教中,道家学说是最具有社会哲理和民众生活之实用性。还在太古人类之初时,便产生了驱邪避凶以求安康的巫术,至上古时的神医歧伯开创中医,而轩辕(黄帝)时(有仓颉创造文字)编撰了《黄帝内经》就形成了“歧黄”医学。成书于商末周初的《易经》(相传为由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周易),虽作为儒学的五经之首,却奠定了道家发达的基础(后太极八卦成了道教的标记)。而到了春秋时的李聃,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领悟了人生真谛的古贤,在西出函谷关时,应尹善所求,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明确提出了“道”的理念,并有列子、庄子等传承发展了道术。时至东汉,由著名道士张道陵正式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并称人文始祖黄帝为祖师,故道教亦称“黄老之学”。自汉代后有天竺佛教传入东土,由于道教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的无为之治,而释教却提倡广开佛门普渡众生,道教受其冲击而渐趋式微。至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隐世旷达的玄学隐逸风潮,清流名士抱着消极避世自我消遣之心态,而致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道教方阵陷入低谷,广博、深邃的道家学术急待振兴。江山代有才人出,而此时弘扬道学的关键人物,就是唐初处州高道叶法善。
叶法善,隋末(616年)出生于浙西松阳峁山后村的一道士世家。幼年时即受道仙之点化,十二岁时寻访相邻的宣慈灵虚福地的仙山洞府中修炼道术。十五岁时遍游名山大川,拜师学艺,终道术高深,闻名遐迩。四十岁后被唐高宗召入京师长安,却谢辞官职,只肯留居于内庭的景龙观为道。曾前后侍奉了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位皇帝。后被明皇授予鸿胪卿、紫金光禄大夫,并封越国公。九十九岁(714年)时回乡省亲祭祖,一百零一岁上书“三表”得封赠而修建祖墓,翌年领敕命建造淳和仙府和宣阳观。一百零五岁六月,上百只仙鹤飞旋于景龙观上空,高道即潜服金丹,以剑履托(假作)尸,其真身遁回宣慈并在牛头山羽化升天。
据道籍书载:处州之灵虚山,是道家的108处洞天福地之一,灵虚山在柳城之南十里的杉坑之地。宣平八景中的“白马超尘”(从车门村后山至前湾后山),而白马山之南麓就是灵虚山(从乌漱岭至杉坑塘的十里山岗)。此山壁立千仞,巍峨峥嵘,多林泉石室,山脚有竹客溪,并紧邻竹客岭千年古道,而如今就是44省道“上松线”了。
(二)牛头山地舆形胜
雄伟矗立的浙中高峰牛头山(海拔1650米),位属遂(昌)、松(阳)、金(华)、武(义)四县之边界。它是江南主脉武夷山之支脉仙霞岭的血脉贲涨而成高峰,并又分三支脉:南支沿遂、松、武边界延伸并进入丽水县境;中支走遂、金界经转东至樊岭岗,与栝苍山北段高峰雪峰山西来山脉交合于龙头眼睛,在龙头眼睛又分多条南行支脉,其中较长的一条山脉是经安凤并延伸至曳岭;北支行于金、武边界经白姆至履坦而尽于武义江。而处牛头山与栝苍山(北段)峡谷间的丘陵盆地,就是原宣平县地域,也就是唐仙叶法道的发详之地。当地民谣唱道:“牛头四面都是宝,悬崖峭壁长芝草。脉贯三州十余县,松宣山水养仙道。”(竹客岭南坡有何仙姑)。
白马山在柳城西南从车门至前湾村后的山岗。《白马超尘》为“宣阳八景”之一,有诗曰:“曾随天马一行空,骧首云端惯逐风。今日尘寰正多事,何堪伏栖此山中。”白马山从乌龙尖急速下降而至,龙气尤足。白马山北侧是白马下等地,南侧是龙门洞等处。而白马山之南麓从乌漱门前山至冰玄之地段又专名灵虚山。此山多高岩巨石,单脉逶迤,是以外形龙骨峥嵘,体内龙气充盈。
灵虚山的交通线路是从柳城沿省道上松线南行至前湾赤砂坳公路分岔处,靠右行即进入灵虚仙境,最先映入眼帘的冰坛村和杉坑畈宣莲,进而发现小村边有紧靠的三桥飞渡。最上面的竟成桥是原松宣驿道中的古石桥,桥头建有禹王庙和永寿亭,有人住持并长年施茶。庙后路边有马迹玄,以前在庙之门墙上写着一首诗:“昔日唐仙此地游,马蹄陷处至今留,惟有杉坑碧水流。”(庙、亭、马迹坛等,在建公路时毁灭。)
桥宫内行里许就路仓地段。路仓原有可供行人歇脚的凉亭,向内的路下坑边,有一历负美名的杉坑泉水。在大道之内边,还一口约六七十米宽的水塘,这水塘是古时清溪道观庭院的池塘。从风水角度看此地气局不错,青龙白虎,玄武朱雀形势尚佳,且明堂开阔,水法生旺,唯朝山近耸,势必压抑,山岩峥嵘,坚挺难挡。路仓也正对石大门,可见其门扇窗户和峭壁上的仙游寺。石大门正面峭壁难登,可在前湾屋后之侧面缓坡方可登临)。唐玄宗曾为叶法善撰步虚祠写道:“清溪道士人不识,上天下地鹤一只。洞门紧锁碧窗寒,滴露研朱点周易。”(唐明皇不可能亲临此地,但自有画师绘呈。)从唐玄宗的诗中可以看中,石大门最与诗意相符,路仓确为清溪观遗址。
在石大门以内的灵虚山,虽巨岩峭壁,却林木葱茏,多林泉石室。可仰观高岩上的几块巨石危立,且底部中间都现断裂之缝,相传这是叶法善的试剑石。山脚之龙门洞电站水库之建设,也使山峡出平湖。在龙门洞对面的坑上源,是当年叶法善与父母家人初迁来灵虚山修炼时结寮落脚之处。父子在山湾岗顶开田地,种粮菜,以图自给,留下“石间泉出能支旱,山顶田开不废耕。”诗句。
(三)殊荣高道叶法善
叶法善尽毕生之精力,弘扬道法,振兴道教,匡国扶主,救世济民,忠心行孝,扬善罚恶,促成了唐朝的开元盛世。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年超百岁的叶法善连续向皇上呈了《乞归乡上表》、《乞归乡修祖茔表》、《迄回授先父表》,玄宗李隆基念其忠孝可嘉,恩赐叶法善之祖父叶国重谥号“有道先生”,由著名书法家、处州刺史李邕撰文,碑刻立松阳天真观;追赠其父亲叶慧明为银青光禄大夫,并持节歙州刺史,立碑宣慈之宣阳观。第二年又敕建“淳和仙府”(松阳)和宣阳观(宣平)。
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岁次巳卯年六月初三日,寿高一百零五岁的帝师叶法善,在长安景龙观溘然仙逝,座侧留下诗作三首和《报弟子仲容书》一份,对生前身后之事交上最后的答卷,录其遗诗三道:
一
昔在禹余天,还依太上家。
忝以掌仙箓,去来乘烟霞。
暂离宛利城,渺然思金华。
自此非久住,云上登香车。
二
适向人间世,时复济苍生。
度人初行满,辅国亦功成。
但念清微乐,谁忻下界荣。
门人好住此, 然云上征。
三
退仙时此地,去俗久为荣。
今日登云天,归真游上清。
泥丸空示世,腾举不为名。
为报学仙者,知余朝玉京。
玄宗闻知叶法善寿归正寝之噩耗,悲戚不已,下诏对其行国丧之礼,并颁布《赠叶法善越州都督制》的文告。七月,由原任润州司马的叶公侄子叶仲容与帝之专使扶柩归栝苍,下葬于宣阳观之近山。越国公举丧时,京城王公以下,尽出青门外送别,倾城缟素,莫不攀号哀恸。朝庭还令处、婺、衢三州府协助叶公高规制的茔墓及葬礼,更声动神州。如此殊荣,使越国公的故土和宗亲增彩添色。但下葬未及一年,坟棺自开,不见尸骨,唯存剑履。道俗众人,在其旁建剑履庵,似乎见证了叶天师真身于牛头山羽化升天。剑履庵至清代尚存,王隽有诗曰:“剑履犹存岁已遥,真人骑鹤去难招。千年马鬣封还在,三尺龙泉气未消。紫电夜腾惊羽客,白虹朝现鬣山妖。祗今留物荒道术,空使光芒彻云宵。”剑履庵事件后,道众弟子传百累千,都上牛头山巅道仙升天处(建有简陋的“天师庙”和“衣冠冢”)瞻仰膜拜,累时不绝,致使山顶的广坪寸草不生。此坪俗称“牛脑髓”,至今用力跺脚仍有晃动感(实际上应是火山口被废物山泥覆盖所致)。
鸿运道士叶法善逝世19年后,唐玄宗亲撰《叶尊师碑铭并序》,令太子题额,立景龙观以纪念。
帝师逝世36年时,唐肃宗李亨为叶法善画像并题写《像赞》。
叶天师逝世121年后的西元891年,唐武宗李炎,在全国实行弘道抑佛,史称“会昌灭佛”。
高道大德叶道长逝世396年(1116)时,宋徽宗敕布《致虚见素法师诰》赐封叶法善为“致虚见素法师”。
叶法师逝世400年(1120)时,宋徽宗又颁布了《加封灵虚见素真人诰》,赐封叶法善为“灵虚见素真人”。
叶真人逝世520年(1240)后,南宋高宗赵构时,敕峁山顶新建“通天宫”。
华夏古国的叶法善崇拜,使本土的道教信仰达到巅峰。
(四)道仙遗踪
当年叶法善求师学艺时,曾在浙、皖、赣、粤、川等地仙山洞府修炼,而其足迹更遍布大江南北。叶法善成名后,特别是至宋代皇帝又对其几次嘉封,更把古国神州的本土道教及叶法善的崇拜推向高潮。各地的道家之福地洞天都以能扯上道仙叶法善为荣,外方的叶法善遗迹域广地多,难以说清,就单说故土之遗迹了。
1.追魂碑,即叶有道碑,又名“丁丁碑”、“定风碑”。传为叶法善夜招著名书法家李邕之魂为祖父叶国重撰写的墓碑,原碑后却不知去向。幸好碑拓尚存,冲真观有拓本仿制的石碑,后转到延福寺保存,见说现已运存于县博物馆内。
2.铜钟。钟面铭文为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铸造,用铜1500斤,现尚存延福寺,此前宣阳观原一老钟,传说是叶法善使道法从古市用雨伞柄挑过宣慈的。而新钟是叶天师逝后所铸,却又留下“剑良履印”,就只能作道仙所为了。
3.灵虚山石大门。在宣南十里之杉坑(即牛头山支脉白马山南麓),此仙境多悬崖峭壁,而山骨峥嵘,且多林泉石室,叶法善12岁到此修炼黄老之术,石大门为丹鼎焉。
4.通天烛。在宣西五十里的牛头山麓,高五十余丈,大数十围,四面凌空,直冲霄汉。相传为叶法善采药炼丹之处,而此处所言的炼丹,已非丹炉为炼之口服内丹,而是健身养生之外丹,即静坐清心,导引吐纳,辟谷(停食)胎息等术。
5.天师殿。宣平各地有多处天师殿。唯上江天师殿至今仍香火旺盛。相传叶法善早年在此治瘟疫,故今其药签有灵验。
6.八仙岩。在宣阳东南二十里龙潭脚后山的栝苍山脉上,高岩中有山洞石室,内塑有张、李、叶三天师像,相传为神仙聚会之所。还有在金湖村清修寺对面的八仙岩也有叶法善等塑像。
7.箓符岩。在宣平东南亦坑的大螺坛(即巨溪东岩),俗名天师楼,传叶天师埋箓符于此。
8.白鹤仙顶。在竹客西侧,外对石大门,叶法善在灵虚山修炼时,“上天下地鹤一只”(唐玄宗诗)的仙鹤,常栖息在山顶之巨松上,天师招之即去。
9.叶法善遗世前原有铜印两枚。一为“南阳开国”,一为“道经师宝”。据消息现由松阳玉岩的叶氏收存。
(五)冲真观凤凰涅槃
到了二十世纪后,由于几经时代狂风暴雨的袭击,致使古国的道儒佛之主流文化处于灯火阑珊之境地,千余年的唐宋江南第一道观冲真观已片甲无存。宣阳居士陈词作《冲真观遗址》一诗感叹道:“宣阳北隅东溪畔,风水地佳敕建观。大殿广宇尊老祖,普天万物道为先。神碑神钟隐神力,丹井丹炉炼丹丸。侍奉李唐五代帝,养生大师叶法善。”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的柳暗花明的新时代,本土民众萌发回归中华古文化的思潮,而要尽力重建冲真观。复建工程从2007年起步,却步履艰难。至2016年,首期大殿工程终得完成。在2016年10月16日,叶法善诞生1400年的庆典时,宣阳庶民陈力为写了《天师叶法善颂辞》而作庆祝。颂辞全文如下:
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周易;老子道德经,张陵道教兴。两晋释迦来,南朝道式微。唐初叶法善,数代道士传。自幼具奇质,七岁逢仙师;十二迁宣慈,修炼白马山。灵虚石室中,习易读黄老。父子辟田耕,治病且济人。不幸父母亡,卜葬欧溪旁。十三访师父,足迹遍处婺。十五丹毒毙,茅君飞印生。决心修道术,江汉遍跋涉。豫章万法师,蒙山高羽士;赤城赵元阳,嵩山韦善俊;师授各家长,道法达纯青。药可治难症,术能剖腹肠。兴建清溪观,悬壶济苍生。擅于占卜咒,符箓劾鬼神。辟谷导引术,健身又养生。名满京华地,誉赞朝野中。高宗显庆间,高道不惑年。数诏入皇城,贫道不受官。主持景龙观,不改道士身。奉旨代帝驾,祭封各名山。矫正外丹癖,剔减方士名。中宗睿宗过,篡位武则天。李唐改武周,高道亦悄然。立志扬道义,少私寡欲心。武曌二十载,中宗复位传。韦后乱朝纲,道师察妖详。睿宗玄宗继,除邪更扶正。卫主破蕃使,祛奢罢彩楼。弘道平天下,五代为国师。投龙祷国泰,祈福赐平安。励精以图治,开元有盛世。明皇稳登基,优尊叶帝师。厚封官禄位,爵登越国公。渡人初行满,辅国亦功成。高士百龄逾,孝亲思乡深。孝道全大德,三表奏玄宗。明皇恩准归,父祖有封赠。刻碑修祖茔,荣归慰乡亲。改宅敕建观,道家名誉升。松阳淳和府,栝苍宣阳观。书圣李北海,撰书追魂碑。祖墓建观毕,帝师返长安。太上慎考查,道仙功行满。开元八年夏,道师服金丹。剑履以托尸,神驰兜率宫;高道大德者,归真游上清。留诗有三首,遗书报仲容。玄宗闻师逝,震惊亦悲伤。御笔批赠制,发旨行国丧。仲容与帝使,扶柩归栝苍。唐皇长思念,撰赠尊师碑。道教由师振,道观为仙名;历史因师彩,松宣有师荣。三表和三碑,遗诗与神钟。宣阳增灵气,文化添底蕴。宋代仍褒奖,多次予封彰。英宗治平年,改名冲真观。道观年代久,道众勤维修。但逢兵祸至,道观必遭殃。黄巢方腊反,庙宇受损伤;洪扬天国乱,古观被摧残;文革罹浩劫,古建一扫光。栝苍蓄神韵,仙霞输灵气;玄岗风水佳,宣阳长生地。中华古文明,历代有传承。千古冲真观,凤凰又涅槃。早年邱道长,今有俞善人。废墟重建观,倾资又倾心。大殿宏伟立,浴火得重生。一千四百年,神钟复长鸣。
宣平居士陈力为拜撰
岁次丙申年桂月
(六)叶法善史料中的贻误存疑
叶法善生于隋大业十二年(616年),卒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在叶法善成名逝世后,特别是经宋徽宗多次封赠(1120年前后),就更引起国人的极大关注。在五代的后晋(945年)时编撰的《唐书》、宋仁宗(1060年)时修撰的《新唐书》和宋太宗(977年)时的《太平广记》(庞杂而近野史)都有叶法善之章节。直到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时,由冲真观道士张道统编写的《唐叶真人传》(后收入《道藏》)才较为符实。
现今的文人学者研究编写叶法善的相关文章时,大多只说叶法善12岁时从峁山来宣慈白马山,13岁到全塘口外婆家(冲真观)。此说与实际的12岁来宣慈白马山南麓的灵虚山中的林泉石室修炼,13岁父母双亡,卜葬于欧溪之畔的山冈上(今上河村),14岁尽孝守墓(可能建点房子),15岁起为求师学艺而云游四海。直到102岁才敕建宣阳观,104岁观成回京复命,105岁即在皇都景龙观逝世。从12岁来宣到102岁建宣阳观,这期间的90年是还没有宣阳观的,道士有的只是清溪观。
不是土生土长的宣平人自然不能尽详地知晓宣平地理地形,以致造成地名及地理方位等的差错。
1.牛头山与栝苍山。宣平之东是属栝苍山(雪峰山)山脉,西为仙霞岭(牛头山)山脉,中以宣平溪(上游以东溪、坦溪)为界。
2.白马山与灵虚山。白马山是宣西之乌漱岭头至前湾赤砂坳的整条山龙,灵虚山只是白马山南麓(龙门洞对面的内外地段)之山坡。
3.青溪观与宣阳观。青溪观在宣南杉坑之路仓,叶法善二十多岁后医术闻名,为方便民众求医,就在路仓的大路边的青溪观悬壶济世。“丁丁碑”尾款也有“侍者,青溪观,詹玄一,丁……”;宣阳观在今全塘口,建于717年,比青溪观迟八九十年。
4.冲真观与全塘口。冲真观(原宣阳观)是叶法善102岁(717年)时敕建。全塘口是一千多年后的清乾隆年间由全姓繁衍渐成村落,才两百多年。
5.史载叶真人的母亲是全塘口的刘姓人,志书载“叶氏先人累代与彭城刘氏联姻”。在松阳唐代就有几处刘姓之村族,但宣平唐时尚无刘姓入住,也更还没全塘口这个村了。当年的这片地界,还是本地土著的山越人生息之地,而且还是窑址。因长期取泥制陶而挖成了低洼之塘了。史料上说叶法善在古市舍宅为观建淳和仙府,但一些人说在宣平也舍宅为观而建宣阳观,事实上不要说叶法善在宣平还没有宅,就连整个全塘口村也还要过一千多年以后才有宅。
6.峁山和卯西山。峁字的解释是一座小山包,在松阳古市东北百丈之处有一座峁山,叶法善就出生在峁山后的村子里。可今人都把峁山写成卯山,事情就变味了,因卯字多义:卯年属兔,卯时为5-7时;卯,五行属木,方位为东等。若论方位,就必先定出大概的中心,比如柳城东向最近的是龟山就称卯山。西边最近的是车门(路边)山,也称酉山。县令王在镐诗“两山卯酉对,二水午申联。”松阳之西有山如屏,所以名西屏镇,古市也没有合卯酉方位的山,只是因为峁字写成卯字了,又把柳城的卯酉两山张冠李戴了。
(七)叶法善治瘟疫
大唐贞观十三年岁次庚子(西元640年),瓯越之地的处州松阳、丽水两县界临之地,爆发疫情,并呈传染蔓延之势,幸赖道医叶法善圣人的大力救治,方得以转危为安,确保万民安康。
话说处浙西南的牛头山之地,有一座危岩高耸的山岭,其间草木葱茏,并遍地生长着闹羊花,岩涧与石壁上有许多蝙蝠栖息,还有一只从龙虎山过来的久年老羊精。由于老山羊肆意糟蹋农作物,已被当地猎民围堵猎杀,并趁兴分食了山羊肉。食肉者都先后出现胃胀及呼吸不畅之症状,几日内心竭而死,很多是全家死亡,更严重的是此恶病极易扩散传染,而迅速向周边地域蔓延,情况已万分危急。
天无绝人之路。
时有处州道士叶法善(616-720),出生于松阳茆山一道士世家。幼年时即受道仙点拨,十二岁到丽水县的宣慈白马山南麓的灵虚福地修炼,深研黄老之学的《内经》、《周易》及道家秘笈。《道藏》等书称其“神照体外、骨秀表形、养生太阳、观妙玄化”。十五岁遍访名山,广诣高师,终道术有成,达“扫妖凶而馘灭,摄魍魉以惊奔”,“医能治病救人,术可割腹灌肠”。道士而常作救世济民之善举。
叶法善经研究分析,基本锁定此病是人们食用了带有严重病毒的野羊肉而引发的爆发性瘟疫。道医依据了五行生克之原则着手防治,认定胃属土,肺属金,土可生金,胃为肺母而需培土疏金等原理来施药。于是采集了黄芪、茯苓、党参、灵芝、石斛、贝母、五味子、瓜萎、积实、七叶一枝花、白藤梨、坛豆、甘草等二十余种用以补脾健胃,补中益气,滋阴泻火,强心宣肺,祛风排毒的中草药而作综合治疗。期间,以宣慈路仓的清溪道观为大本营,并在松阳的西屏、古市,靖居,宣阳的鲍村,三港、曳岭等处,分设施药场所。还指导各地民众采集各种草药煎汤口服及擦涂身体。道医更作各地巡视。对一些重症患者难退者给与推舒、针灸(高道不同平常之人)。经过十来日的大力救治,除少数体质虚弱者难医死亡之外,大部分感染者已趋康复。
疫情本正趋平静之时,不想处宣平溪之上游应和之地,却又爆发传染潜伏的全域高疫情,叶法善又立即率尹愔等弟子逆势而上,赶赴梵岭之南的中心疫区长岗(现上江村一带)开设医疗场所,对坦桃区域的患者及民众进行有效防治,终于彻底歼灭了瘟魔,得以让松宣等地的百姓恢复安宁,重享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的安乐民生。
此治疫大战之初,叶法善就已会同松阳戴火仙,武义南华老仙,金华黄大仙,天台天佬仙等各路道仙协调作战,阻断疫情传染扩散,还有青城的赵元阳,嵩山的韦善俊等高道大德者不时前来助阵,是以控制了疫情发展蔓延。
一千多年前的叶天师治瘟疫,至今已是第二十三个庚子轮回。2020年,我国更爆发了特大规模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严重肺炎之病魔,使全国遭难,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紧要关头,总有优秀儿女挺声而出而力挽狂涛,今有老院士钟南山老将,正率领千万名白衣战士,义无反顾地冲向生死战场。中国有句古话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全国民众,将坚定必胜的信念。日下,疫区有忠勇将士昼夜奋战,社会上有正义的力量大力防治,以正压邪,我们必将彻底战胜恶性肺炎之毒瘤,确保天下太平,百姓安宁。
作者简介:
陈力为,又名陈词。1942年生于宣平竹客,是一位普通农民。其人生道路坎坷而性格倔犟。2002年移居到武义壶山街道城北示范村,生活清贫。因受各种因素局限自觉文化素养较浅,却也偏爱文学,喜读历史和古诗词并有作品发表。
文中插图:中国山水画系列小品,作者陈琳滨
文言文阅读1305223684@qq.com
顾 问:李德臻 慈 波 王文政
主 编:邹伟平
副主编:朱方笑
编 辑:赖耀卿 邓旭莹
请随缘知识付费我们吧!令你惊喜不断!
中华明招文化研究院
传承明招文化精神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随缘知识付费我们吧
欢迎访问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们,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