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智慧: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德经》有言: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孰人无欲望?只要是人,渴要饮,饥要食。
但是物极必反,过度的欲望会使人失去理智而妄为,偏离正途。
老子叫人保持恬淡、虚静的心境,就是不要使人走向罪恶的泥潭。
克制了私欲,社会自然就会风气良好。
“红尘一下拘名利,不听山间午夜钟”、“如何独得百丈索,直上高峰抛俗羁”。
古代很多士大夫对老子的清心寡欲理论表示赞赏,认为这一理论充满了生活的辩证法。
《容斋随笔》中说:
“士之处世,视富贵利禄当如优伶之为参军。盖谓上场有下场时也。老去、病去、降职去、升迁去,终有一去。”清代学者汪辉祖解释这段话说,士人立身处世,对于富贵利禄应该看得淡泊一点。
得到一官半职,只当是唱戏的演员在戏台上扮演角色一样,有上台的时候,也有下台的时候。
因衰老离职,因疾病离职,因降黜离职,因升迁离职,不管怎样,终归是要离职的。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是老子从“圣人”的高度提出的理想人格要求。
官也罢,民也罢,虽很难成为“圣人”,但塑造完美的人格,还是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这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淡泊可明志,多欲易丧节,是被无数史实所证明了的真理。
一个人的志向要在物欲面前经受考验,而一个人的节操往往会在贪图享乐中丧失。
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在人生的路上
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
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
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
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
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又当,
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
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
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
提出最切实的建议。
关注白云仙院,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们,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