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论修道与求学

道医阁  2023-09-18 18:55:37

抱朴子论修道与求学

抱朴子说:天地的大功德就是长生,天地滋生孕育着自然万 物。所以道家最为珍秘和贵重的,没有超过长生的方术了。因此歃血盟誓才能相传,如果传给了非人,有了过失上天就会处罚。

先师不敢随便轻易传授给他人,必须是人们诚心寻求诚恳学习 的,还要挑选非常精诚专一的人教导。如果不是勤奋好学,不思 进取又求学不够坚定的,怎么能随便答应,轻易告诉他呢?如果 不是真正的载道之士,虽然每天都能看见仙人成群结队就在世 间,他们还定会说那些都是变异的人,天下就有这。或者说是鬼 魅的变化,或者说是恰巧与自然相合,岂能有人肯说是修为而成 的呢?倘若是本心不信,即使让赤松子、王子乔耳提面命,也照样 当做是妖言、欺诈。然而世人颇有明白信任的,又忧虑他们不能 勤求明师。通晓大道得到真传的,的确非常稀少,又不是仓促之 间就能做到的,然而知道的人还是很少,但也未尝在世间绝迹。 由于求仙的人不多,心态不够诚实,即使是有仙命的人,也要自己 寻找机缘。可是一心求仙也有时不能实现愿望的,但从没有听说 不去寻求而自然成仙的人。世间也有一些奸诈虚伪,图谋钱财的 人而窃取修道之人的名号,这样的人有很多。然而这些人中,不 能说他们一无所知,都是粗浅之辈,或者沽名钓誉,再加上一些修 饰伪装,而那些喜好故弄玄虚的人,也不知道这些人的真假面目, 还要为他们鼓吹称颂,其结果是自欺欺人。并且还会拘禁牵制, 追随他们行动,又广泛寻找奇人异士,并且告诉大家说,修道的结果就到此地步。如此耽误了不少有志之士,这些人的确是可悲可 恨。

或者听说有人能在清晨化五云、飞八石、转九丹、冶黄白、水琼瑶、化朱碧、凝霜雪于神炉,采灵芝于嵩岳的人,就会大肆毁谤说:这种方法只有赤松子、王子乔知道,现在的人说知道的,都是 ^ 虚假欺骗之词。那么本来见识浅薄的人,不会觉察此话有诈伪的 通地方,就听信他,停止了到外地寻求的心意。可悲啊!也为这些人而感叹呢!人生在世,日月如梭,暂少忽老,时光迅速,百年之 寿,三万多天罢了。幼年弱小还尚未明理,衰老体乏而欢乐全废, 从童蒙至昏耄,只是几十年时间,然而经历的险难、关隘、忧苦、疾 病,相继延续每年都有,居住世间真正幸福的时间,大概消减一半。计算肯定能生活百年的人,喜笑平和的时间,只不过是五六 十年,霎时精气衰减,哀伤优愁年纪古稀,精神昏聩糊涂,再过六 七千日,精神已失,智慧灵巧已尽。何况是保全百岁的人,万人里 面能有一个吗?仔细地审查,也不要再讥笑那些只在炎夏生长的 虫子和在早晨出生的菌属了。

大概还没有认识到不明大道的可悲吧。俗话说:人在世间, 一天少一天,如同牵着牛羊到屠宰场,每走一步就距死亡更近一 步。这个比喻虽然不好听,然而却是实际情况。明达的人之所以 不忧愁死亡,并非他们不想求仙,也可能他们本来就不知道如何 寻求免死之术,认为,无故白白地为此焦虑忧愁,对生活工作没有 益处。所以他们说出“乐天知命故不忧”的话来,并不是不想长 生。古时,周公祈祷想要代替武王生病,孔子病重而拄杖悲伤感 怀,因此知道即使是圣人,也不想早点死亡。如果内心有希求长 生的志念,为什么还不舍弃生活中不急切的事情,把大好时光用来修养玄妙的事业呢?那些不信的也就罢了,而其中有信念的 人,还担心他们的俗事人情并没有荡除干净,却不能专心致志地 以养生为念,而他们只不过是在经营凡俗事务的闲暇时间,才这 样修为。因此即使是有所作为的人,经常是忧伤到了晚年也大多 没有成效的。平庸的人所急切经营的是权势、地位、利益、名誉、嗜好、欲望。假若我的身体不能保全,就是给予官高权重,金玉成 山,美色艳丽不计其数,并非我能享有。所以智慧明达的人,首先 经营长生的大事,长生不老的事情确定了,就可以计划人生了。 如果不能飞升成仙而离开人世,也可以暂且作为地仙逍遥人间。 如同彭祖、老子,停留在人间几百岁,又不失去人事伦常的欢欣, 然后,再慢慢地轻举成道而登仙,这也是人生的盛大之事了。然 而如果没有选择好明师,老师就不足以侍奉,也没有缘由成功的。

过去汉太后跟随夏侯胜学习《尚书》,后来赏赐夏侯胜黄金百斤,其他的物品还有很多。等到夏侯胜死后,又赏赐胜家人二 百万钱,还要为胜戴孝一百天。汉成帝在东宫的时候,跟从张禹 学习《论语》。等到皇上即位,赏赐禹爵位为关内侯,食邑千户, 拜授光禄大夫,又赐黄金百斤。后来又升迁做了丞相,加爵禄为 宴昌侯。年老退休赐他乘安车驾驷马,另有黄金百斤,几万钱。 等到禹得了重病,天子亲自莅临探视,并拜伏在禹的床下。章帝 在东宫时,跟从桓荣学习《孝经》。等到登上天子之位,拜授荣为 太常上卿。天子莅临荣的宅第,让荣面东而坐,增设几案和仪仗。 会见百官以及荣的门生和门生弟子几百人,皇上亲自拿着《孝 经》给大家讲说。又赐荣爵禄为关内侯,食邑五千户。后来荣生 病的时候,天子再次到家里探望。走到他住的巷子就提前下车, 抱着书卷小步快走,见了荣之后,还施以弟子之礼。荣去世后,天 子还为他戴孝穿丧服。

大凡这些人物,并不是能征善战,开疆拓土,把旌旗挂在国门 之外,筑城池,设官吏,立功勋,驰骋精锐于边塞之外,而是仅仅因 为传授一部经典的功劳,宣讲章节句读,却如此地受到尊重。高贵的帝王犹且自甘卑下,降志屈节以礼敬关爱侍奉,然而世间有 些想修炼长生之道的人,却不肯谦下拜师,只想迫切地向人寻求 要妙,这样又怎能得到呢?假若学者谦虚恭让,招前驱后,这对老 师把握的分寸又有什么益处呢?如果不是这样,就是学者的用心 不够完善,用心不完善就会使得老师传授学业的力度不足,传授 学业的力度不足,那么秘诀何时能全都得到呢?不得已的时候只 好把肤浅的知识传给他了,这怎么能成就不死的功业呢?

也有一些人擅长表面粉饰,然而他们信道诚心与否,却不在内心深处,好像是另有所求,表现出卑屈谦恭的姿态,经过几天之 后,懈怠轻慢的情形就表露无遗。如果遇到明智的老师,并且还 想详细观察来者变化态度,就会试看他很长时间,故意不告诉他, 用以窥试他的心态。像这样的人,情态虚伪,行藏暴露,也是始终 得不到老师教诲的。即使教他也不会尽吐zhenyan。说到底这些人 教给他们也是无益的。有位叫陈安世的人,年纪有十三岁,大概 是灌叔本门客的儿子。他年纪虽小却事先得到仙人传授的道法。 叔本年纪七十岁了,头发已是雪白,每天早晚侍奉安世,说:道尊 德贵,先得道的人就是老师,我不敢倦怠,愿以弟子的礼节侍奉 您。因此安世传授他修炼要诀,后来两人都成仙飞升了。

人类孕育出生,首先领受天地的阴精阳气,后来又禀承父母 的气血,然而如果得不到明师的教诲,传授那些超脱世间凡俗的 大道,就没有缘故免于死亡,凿石也会有余焰,人生的年限寿命已 经衰弱不堪了。由此看来,明师恩赐的确是有过于天地情谊,贵 重于父母的就很多了。可能不崇敬吗?可能不祈求吗?

抱朴子说:古人品质端正,看重行为而轻视言语,所以执政的 人不崇尚说话辩论,修道的人不崇尚辞令演说。风俗衰退浅薄的 时候,对外的修饰频繁,方法策略像山一样堆积在儒士门中,而且 内修的方书也就自然掌握在术士之家,最初学习的人,不可能马 上就领受大道的精要。又因为人情是依照本末的顺序和殷实富 有的人作为先后抉择的。所以后来通晓大道的人,如干吉、容嵩、 挂帛等几家,各自有千余篇著作,然而大多都是教条告诫的话,还 是不愿意为人们剥开迷障,显现大道的趋向归宿。那些至真的要 诀,只能口 口相传,或者不超过寻常尺寸的布条,系在领带之中, 不是经久随师,屡次试用都精诚勤恳的人,就不可能得到它。身 边弟子辈,都要根据他们用心的疏密,经历困苦的时间长短,审察 他们聪明的地方以及智慧能力所辩解的方向,各自都有不同的传 授,千百年来时常有可以顷尽全部秘要宗旨的人。还有一些人你 只要合炼药物,药物制成分给他,足可以让他不至于过早死亡而 已,却一辈子也愿意把秘方文字传给他。所以世间修道之士,通 晓金丹之事的,万中也没有一人。然而用竹管观看的人,说修仙 之法,应当都在那些古籍之中,以及在于祭祀拜伏祈祷的时间,有 仙人传授罢了。

长生需要合炼大药,并非是祈祷醮谢所能得到的。过去秦汉 两个朝代,大兴祈祷之风,所祭祀的太乙五神、陈宝八神之类,动 用牛羊谷帛,花费钱财亿万,结果没有益处。何况是普通百姓,如 果品德不够完善,身体不善于保养,只是想用三牲酒肴祝祷鬼神 以求益寿延年,迷失得实在很严重了。还有一些颇为好事之人,

的确心思学道,却不能勤求明师,合炼药物,而且只是昼夜诵讲不 着边际的书籍,几千几百卷,到老无益,就说天下本来没有修仙的方法。有些人全家叩头,意念空坐,烹宰牲畜,烧香请福,然而患 病的人又不能痊愈,死后丧事相为承袭,直到竭财破产,还是没有 E 奇异出现,仍然始终不自悔悟,自己还认为不够虔诚。如果用如 € 此的勤奋,去祈求通晓方术的老师,用这样的花费,给予购买药物 通价值的人,也一定会得到神仙长生度世方法的。这又何异于是到 1dJ 老年仍然白白地耕种全是石头的薄田,却又希望能有千仓的收 获?虽然是尽心用力,只是运用的地点方法不当罢了。这就是所 说的,原来是要去楚国,然而走的道路却是通往燕国的,虽然骑的 是良马却不能走到,并非是行走得不够快,只因是迷失了去往目 的地的道路。

还有一些人是本性相信,但又偏听偏信别人,他的聪明程度 不足以比较鉴别真伪,揣测深浅,平常的博览阅历浅狭,不善于鉴 赏事物。后世冥顽粗浅的人,偶然碰到一位信士,就会自我粉饰, 说本人有修炼秘笈,而那无知的信士便会遵守承诺而侍奉地。所 以那些庸俗的小人,不少在外假托有道的名号,言过其实,夸夸其 谈,沽名钓誉,内怀贪婪之心,唯利是图。或者自称高名,久居人 世,世人也有称他们已经三四百岁。这些人只是更改名字,假称 圣人,依托在信士之中,也多有成就事业的人。因此有时让高明 的人稍不留意未澄清甄别,就会任其滋生,然而耽误后学的人,常 常是因为这些人,不能不使人们叹息。每次看到这些人欺诳天下 之人,早晚都会受到灾殃和惩罚,天网虽稀疏,始终不会漏失,只 是耽误了有志气的人,就可以想象了。

世人大都追逐空有虚名的人,极少有人能考察真实情况的,只要听说甲乙有很多弟子,甚至上百成千还要多,就会认为甲乙 一定有超出常人的地方,马上就乘车驱驰竞相追逐,却又不再探 究精妙,只是想要得到门人的指导而巳。愚笨的人固然不能明白 此人不足以为师,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不能觉悟,实在是可悲呀! 如果是搜寻宽七尺、高八尺的田埂,探求直插云霄的木材,在老牛 的足迹之中寻找汗液,索要能吞下小船的大鱼,花费的时间虽然 很久,怎么能够得到呢?可叹呀!今后的学者,虽然应当以求师 为紧要的事情,也不可以不仔细选择甄别。粗俗而且狭隘的人, 修行浅陋品德缺失,功德尚微仙缘又少,不足以促成人们的理想, 也不能课自己之功而修自身之道,深刻反思其中的道理,不要让 人白白地辛劳。世人学习四书五经,尚且不耻下问,以进德修业, 每天都能领受到新意。至于射、御这样的粗浅技能,书、数这样的 明显功课,农、桑这样易于掌握的事情,规、距这样的小行业,尚且 需要老师传授,用来全部探究它的道理,更何况是营造长生不老 的方法,想以此延年度世,这无异是拯救抚恤将要死的人。为什 么还要怜惜请教领受的名声,却宁愿保守无知的困境,至老不改, 临死不悔,这也是天下百姓之所以笃守暗昧的原因。的确让人替 他们惭愧惧怕,这样的人难道就不回头看看自己的形体和身影是 否相一致。作为儒生尚且应当特别地遵守朴实,对外凭借真诚文 雅,聪明的却表现出愚笨,有才学的却又似无知一般,让那些庸俗 的人不能全都了解他的本领,如果询问的时候,对方不问就不会 回答,即使回答也必定要先辞让而后再说话。

抱朴子说:假设犯有死罪,而且有人能解救他,必然不会因为 吝惜劳累屈辱而忌惮卑躬屈膝的言语,如此必能获得重生的功 效。如果治病有起死回生的疗效,断绝粮食就能达到多年不饥,还能役使鬼神,坐在立亡,远隔千里知道人的兴盛和衰败,在微小 的地方发现人的沉年痼疾,知道尚未萌发的祸福,这些技能尚且 无益于人生年岁和生命,假若羞于前去请教,不能做到不耻下问,

这是怜惜一时的屈辱,却甘愿领受终生的遗憾,这是不明白事理 的作为。古人有话说:使我重生的,就是对我有最大恩惠的人。按富贵贫贱去划分,虽然享有帝王的爵位,也不能和得道的人相 通媲美。按轻重去谈论,虽然是富有天下的人,也不能和有这样道术的人交换。所以有“死去的王侯乐意化做一个活着的老鼠”这 样的寓言。治理国家就会国泰民安,修养身体就能长生不老,这 并不是自然达到的,都是有一定办法才能做到的。怜惜短暂匮乏 的虚名,却羞耻于老师一时传授的功德,这样的人虽然智慧明达, 每天用功不辍,我们也不能相信他无师自通。现在如果让人免于 必死,却让他去尝试受杀戮的刑罚,尚且还会欣然自得地喜欢去 重就轻,这就好像是脱却被烧烂的地方而保全目视和呼吸,甘愿 忍受痛苦,却又过分珍惜重生保全的生命。人们只是不能明白应 当死亡的时间,所以也就不会为此忧伤。如果确切能够知道此 事,那么像割鼻的事情,只要有办法向后拖延的,一定要努力争 取。何况只要勤劳洒扫,全心全意侍奉那些比自己高明的人,就 可以请教长生之道了。这样又怎能算是吃苦,却让蒙昧的人如此 地畏惧难行。假如有些人把迅速逃跑作为耻辱而甘心停留让野 火烧灼,因羞愧别人说他躲避大风却被大水吞没在深渊,世人一 定认为这些人不明事理,而知道的人都会取笑他如此不避灾难危 险,然而没有人会因为他不畏惧实际的祸患感到奇怪,这又是为 什么呢?

抱朴子说:深思道学专注于养生的人,没有跟随一位好老师,始终没有成就,却让后来有志于学道的人,看到他们修道不能达 到长生,就会怀疑说,天下果然没有修仙的道法。凡是自己揣度 养生之道的,一定不能约束自己苦志勤劳以修玄妙之道,也只能 是在进取的时期,失掉自己的钱财家业,退却的时候却又难以有 奉养衰老送终的能力,内则耽误自身,外则对将来失望。修仙或 许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如同是黍、稷等粮食作物,可以通过播种而 得到,或许这是很明显的事情。然而没有不经过耕耘就能收获嘉禾,没有不因勤劳就能获得长生度世的人。

请专业人士推荐几部道家修行方法的书 简单点的 比较容易入门

道教的修炼方法有很多,如行气、导引、内观、存想、服食、辟榖、外丹术、内丹术等等,并不清楚你要的是哪一种,但是基本的修行是要有的。

先说必要的基本修行的书籍,这些是入门的基本功,无论何门何派,都要参悟的

1、《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本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者,道门至尊之称也,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此书源出于《抱朴子》,后经宋代李昌龄、郑清之等先贤发扬光大,流通于世,影响深远。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2、《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3、《老子义疏》:《老子义疏》是唐代道士成玄英撰写的一部关于道家经典《道德经》的注释集,作者主要在书中注释《道德经》中的生僻字词,并阐述自己读《道德经》的心得,本书是唐代玄学的经典著述。

4、《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庄子》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论语》,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5、《易经》:《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6、《太平经》:《太平经》的思想基本上保持了老子的观点。在对万物的认识方面。继承先秦两汉道家元气论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元气”,事物都是由“元气”变化生成的,同时还提出“太阳、太阴、中和”的“三合相通”观点。在政治和社会道德方面,政治上主张平均财富。修持上主张反本。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结合,社会道德上提倡“忠孝”。同时,它还进一步提出“天人合一”的唯心主义观点一。《太平经》内容驳杂,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对黄老道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至于行气、导引、内观、存想、服食、辟榖、外丹术、内丹术之类的修行方法,皆是道门秘传,个中真诀无可奉告,但是可以提供给你一些书籍,参悟推演也可修成,只是看你的智慧以及机缘了。这些法决有名师指点最好,因为有些学习到一定境界之后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情况

行气法,亦称“服气”、“食气”、“炼气”。道教早期修炼方术之一。是指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而往往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内修方法。一般又分外息法和内息法两大类。其重点在以我之心,使我之气,养我之体,攻我之疾,从而延年益寿。道教修炼,重视气对人体的作用,认为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摄生纂录·调气》称“人在气中,气聚即生,气亡则死”。《太平经》称“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故上士修道,先当食气”。葛洪也认为“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世传行气方法甚多,仅《云笈七签》即载有诸家气法数十种。具体程式不一,原则大致相同。要求行气时,凝神净虑,专气致柔,呼吸吐纳,做到轻、缓、匀、长、深。轻,呼吸轻细;缓,进出气舒缓;匀,呼吸节拍有致,不时粗时细;长,呼吸之间隔时间长,引气入鼻中而闭之,阴以心数数,30~50乃至120,方徐徐吐之;深,闭气时使气渗进腑肺百脉,渗透组织深部。据称炼气既久,可达到鼻无出入之气的最佳境界,如婴儿之在母胎中,名曰“胎息”。行气又辅以导引与按摩。导引,即以力引动肢体,作俯仰屈伸运动,“导气令和,引体令柔”。按摩,即以摩、捏、推、揉等手法作用于人体之经络穴位,以求筋肉舒展、血脉流通,使行气更见成效。

1、《抱朴子内篇》:《抱朴子内篇》是对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作者是晋代葛洪

2、《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气功服气著作。一卷。唐代幻真先生撰。全书十五章,一至五章为一套完整的服气法;六至十一章是六个独立的服气功法;十二至十四章为服气注意事项;十五章为服气胎息诀,是几种功法的综合。

3、《服气精义论》:唐代高道司马承祯所著,是一部论述的道教炼养著作,其中蕴涵了丰富道教炼养思想。记录了“服真五牙法”、“太清行气符”、“服六戊气法”、“服三五七九气法”、“养五藏五行气法”、“服气疗病”等功法,探讨了服气养生与治病等有关人类自身生命的问题。

导引原为古代的一种养生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与“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相结合的名为“熊经”“鸟申”的二禽戏。

1、《养性延命录》:记有华佗“五禽戏”,模仿虎、熊、鹿、猿、鸟等五种鸟兽活动形态,编制出一套导引程式。《正统道藏》所收《太上老君养生诀》亦录此“五禽戏”,署华佗授广陵吴普。这套导引术一直流传下来,明人周履靖在所著《赤凤髓》和《万寿仙书》

2、《抱朴子·杂应》篇记录过 “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虎据”、“兔惊”等九种导引术势名称,但未记录具体作法。梁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除记录几种按摩术外,对“狼踞鸱顾”、“五禽戏”等几种导引术势作了具体记载,并绘制过《导引养生图》一卷(已佚)

3、《太清导引养生经》:太清导引养生经,道家养生类经典著作。收录了蛤蟆,鱼鳖等行气法,彭祖谷仙卧引法,闭气治诸病法。可做养生学的参考资料.

内观的书籍,市面上留存极少,此为道家修心法门,有以下作用

一、观心。涤除玄览能无雌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务外游者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 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列子·仲尼》[1]?

二 、内视。《干金要方》云:“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 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古乐器)。 五色了了分明,勿辍(停)也。”

此类书籍:

1、《太上老君内观经》

2、《洞玄灵宝定观经》

3、《太上老君说了心经》

4、《常清静经》

5、《青华秘文》

存想,又叫存思、存神,即默想诸神形象,是斋醮科仪中高功通神的重要法术。存想原是汉代流行的一种历藏内视的养生术,用于自身修炼。道教也采用存想,作为修炼的法术,并成为道教法术的大宗。

1、《存思三洞法》

2、《内景经》(即黄庭经)

3、《存神炼气铭》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道教认为,世间和非世间有某些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

1、《抱朴子》有专篇论服食

2、《神仙服食灵草菖蒲丸方》

3、《种芝草法》

4、《黄帝杂子芝菌》

5、《太乙杂子黄冶》

6、《云笈七签·方药部》

辟榖即“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它源于先秦,流行于唐朝,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辟谷最早的记载源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法则,辟谷在很多古书典籍里也有记载。

传统的辟谷分为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种主要类型。服气辟谷主要是通过绝食、调整气息(呼吸)的方式来进行、服药辟谷则是在不吃主食(五谷)的同时,通过摄入其他辅食(坚果、中草药等),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

辟谷没有专门论述的书籍,只有一些功效的记载,其具体修炼方法唯口传心授尔。但现在道门打开,有辟谷班辟谷课堂等等,可以由此接触辟谷

外丹相对内丹而言,又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等。外丹我并不建议你尝试,因为外丹术需要有一定的内丹功底作为辅助,外丹之中基本都是重金属成分,还有很多有“朱砂”,没有功底的寻常人服用,或者在家居士弄不好配比,是容易出事故的(食物中毒、重金属中毒等)需要以内丹之功配合才能应用。外丹最经典的书籍就是《周易参同契》,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此外还有《抱朴子外篇》等,我就不过多介绍了,你要有兴趣可以阅读,但是千万不要在没有指点的情况下服用。

内丹术是道家重要的一种修炼方法。内丹术指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为理论,进行性命的修炼,以人的身体为鼎炉,修炼“精、气、神”等而在体内结丹,达成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道德经》、《文子》、《列子》、《庄子》、《内业》、《心术》、《楚辞·远游》以及黄老学派作品可是说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挥而来,一直是内丹法诀的纲要。丹者,单也,一者,单也。惟道无对,故名曰丹。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长生。

内丹术的专著很多,我向你介绍几本

1、《九转金丹秘诀》:又名九转内丹术,属于道教气功养生法,由陈朴所创。陈朴,号冲用,唐末五代初人,受道于钟离,与吕洞宾同时,著有《陈先生内丹决》。

2、《天仙金丹心法》

3、《灵宝毕法》:五代后汉 钟离权著作。全名《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又名《钟离授吕公灵宝毕法》。

4、《陈撄宁仙学精要》(上、下)(现代)

5、《仙学详述》(现代)

6、《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现代)

7、《太乙金华宗旨》:《太乙金华宗旨》是道家修身养性的书,教人清心寡欲,作一个有智慧、有道德的人。为明清扶乩托名吕祖所作与《唱道真言》、《道乡集》、《大成捷要》、《古书隐楼藏书》为明清道家经典著作的代表《太乙金华宗旨》较少用及铅汞、龙虎、坎离等名相, 以道教内丹金丹(金华)之修炼为主, 而以儒书、佛书相辅做说明, 文较易懂。

以上这些都是小道纯手打的,望采纳(虽然回答到后面有些着急了)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10明本诗解4儒祭名利道一正情 - 草稿

葛洪《抱朴子·内篇》卷10明本诗解4儒祭名利道一正情

题文诗:

儒者所务:升降俯仰,盘旋三千,攻守进趣,

轻身重义,欢忧礼乐,经世济俗.道家之业:

外物弃智,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

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

其儒者也,祭祀祈福;而道者也,履正禳邪.

儒者所爱,势利者也;道家所宝,无欲者也.

其儒者也,汲汲名利;道家抱一,独善其身.

儒者所讲,相研簿领;道家所习,遣情教戒.

道者其为,自修成务;其居善取,人所不争;

道者善治,绝祸未起;道者善施,济物不德;

道者善动,观民用心;道者善静,居慎无闷.

道者真情,至精至诚,百家君长,仁义祖宗,

小异之理,其较如此,首尾污隆,未之变也.

体道匠物,宝德长生,黄老是也.黄帝治世,

以 致太平,而又升仙,未可谓之,後於尧舜.

老子 者 既,兼综礼教,而又久视,未可谓之,

为减周孔.故仲尼有,窃比之叹,未有疵辞,

末世庸民,不得其门, 崇 修儒墨,而毁道家,
何异子孙,骂詈祖考?不识所来,亦已甚矣.

原文:

或问曰:“道之为源本,儒之为末流,既闻命矣,今之小异,悉何事乎?”抱朴子曰:“夫升降俯仰之教,盘旋三千之仪,攻守进趣之术,轻身重义之节,欢忧礼乐之事,经世济俗之略,儒者之所务也。外物弃智,涤荡机变,忘富逸贵,杜遏劝沮,不恤乎穷,不荣乎达,不戚乎毁,不悦乎誉,道家之业也。儒者祭祀以祈福,而道者履正以禳邪。儒者所爱者势利也,道家所宝者无欲也。儒者汲汲於名利,而道家抱一以独善。儒者所讲者,相研之簿领也。道家所习者,遣情之教戒也。夫道者,其为也,善自修以成务;其居也,善取人所不争;其治也,善绝祸於未起;其施也,善济物而不德;其动也,善观民以用心;其静也,善居慎而无闷。此所以为百家之君长,仁义之祖宗也,小异之理,其较如此,首尾污隆,未之变也。”

或曰:“儒者,周孔也,其籍则六经也,盖治世存正之所由也,立身举动之准绳也,其用远而业贵,其事大而辞美,有国有家不易之制也。为道之士,不营礼教,不顾大伦,侣狐貉於草泽之中,偶猿猱於林麓之闲,魁然流摈,与木石为邻,此亦东走之迷,忘葵之甘也。”抱朴子答曰:“摛华骋艳,质直所不尚,攻蒙救惑,畴昔之所餍,诚不欲复与子较物理之善否,校得失於机吻矣。然观孺子之坠井,非仁者之意,视瞽人之触柱,非兼爱之谓耶?又陈梗概,粗抗一隅。夫体道以匠物,宝德以长生者,黄老是也。黄帝能治世致太平,而又升仙,则未可谓之後於尧舜也。老子既兼综礼教,而又久视,则未可谓之为减周孔也。故仲尼有窃比之叹,未闻有疵毁之辞,而末世庸民,不得其门,修儒墨而毁道家,何异子孙而骂詈祖考哉?是不识其所自来,亦已甚矣。

参考译文:

有人问道:“道家是本源,儒家是未流,已经您论定了,现在请问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异都是什么事情呢?”抱朴子说:“各种各样的行为规范教育,繁多复杂的待人接物仪式,进攻退守的办法,轻身重义的节操,欢乐忧戚的礼乐事物,经世济俗的政治韬略,都是儒家所孜孜营求的事务。超然物外,抛弃智能,涤除私欲,随机应变,忘却安逸富贵,杜绝劝勉阻止,不为穷困而感到忧虑,不为进升而感到荣幸,不为谤毁而感到悲伤,不为赞誉而感到喜悦,都是道家努力追求的事业。儒家用酒肉祭祀来祈求福祉,而道家靠正道直行来驱除邪恶;儒家所珍爱的权势利益,道家所看重的是没有欲望;儒家忙忙碌碌地追逐名利,而道家保守纯真来独善其身;儒家所讲习的是相互切磋学习的经典,而道家所讲习的是消遣情怀的教戒。道家人物,他们做事的时候,善于自我修炼来求得成功;他们居住的时候,善于进入山林而与世无争;他们治理的时候,善于在萌芽状态消灭祸患;他们施舍的时候,善于普济万物而不求感激;他们行动时,善于观察民风来决定取舍;他们安静的时候,善于谨慎小心而没有烦闷。这些正是道教成为百家统领和仁义始祖的原因所要。儒道两家之间的细微差异,比较起来大致如上所述,但是道家为首,儒家为尾;道家高尚,儒家低级;这种地位并没有改变。”

有的人说:“儒家祖宗是周公、孔子,儒家经典则是六经,这大概是治理世务,保持纯正的途径,是立身处世、一举一动的准绳,其功用深远、事业宝贵;其目标伟大、言辞美丽,是维持国家永不变更的制度。而修道之士,不营求礼乐教化,不顾忌人伦天性;在草泽之中陪伴着狐貉,在林莽之间伴随猿猴;孤傲地摈弃一切,与木头石块为邻。这些实际上是疯狂和迷失,是舍大取小,弃明投暗。”抱朴子回答说:“铺张华丽的文采,是质朴正直的人们所厌弃的,驳斥愚昧的观点,挽救迷惑的人们,是从前的人们所满足的,我的确不想再和您辨析事物道理的善否了。不想再和您论证成败得失的关键了,然而,眼看着儿童掉进井里,那不是仁慈之人能够忍心的;眼看着瞎子碰到柱子,那不是博爱的人能够承受的。因此,我还是再陈述一下人主张的梗概,精略举例谈谈要点吧。

体察道意来驾驭万物,注重德理来获得生长,黄帝、老子就是这样的人。黄帝既然能够治理社会达到太平盛世,又能够升天成仙,那么就不能认为黄帝比唐尧,虞舜差了。老子既然能够包容礼仪兼括民间教化,又能够长生不老,那么就不能认为老子比周公、孔子差了。所以孔子私下有将老子比喻为蛟龙的感叹,从未听说过他对老子有过挑剔和诽谤的言论。然而末世的庸民不是道家门径,就学习儒墨而非议道家,这与做子孙的责骂父祖有什么区别呢?这实在是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情形也太严重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推荐文章
固精——道家修行重要的部分
2023-10-08
固精——道家修行重要的部分
南怀瑾老师:道家看世间的事物,透彻得不得了
2023-10-09
南怀瑾老师:道家看世间的事物,透彻得不得了
道家打坐秘法(前人历来不轻传)
2023-10-08
道家打坐秘法(前人历来不轻传)
道家壮阳增大功法
2023-10-09
道家壮阳增大功法
道家不传之秘──睡功!
2023-10-09
道家不传之秘──睡功!
南怀瑾老师公开一个道家、密宗不传的秘密
2023-10-09
南怀瑾老师公开一个道家、密宗不传的秘密
“武当明目洗睛功”分享(道家养生功法)
2023-10-08
“武当明目洗睛功”分享(道家养生功法)
道家养生中睡“子午觉”的重要价值
2023-10-08
道家养生中睡“子午觉”的重要价值
关于道家“打坐”问题解答
2023-10-09
关于道家“打坐”问题解答
道家修炼精华,一语千金人生悟道
2023-10-09
道家修炼精华,一语千金人生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