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雅地喝一杯茶
如何优雅地喝一杯茶
《红楼梦》中黛玉妹妹喝盖碗茶,教科书级别的优雅
品饮花茶,在冲泡前,可欣赏花茶的外观形状,干闻花茶香气,察看茶坯质量。而一些显眼的花干,又是锦上添花。倘若选用有盖玻璃杯泡茶,那么冲泡后,还可观赏茶在水中的飘舞、沉浮、舒展的姿态,以及茶汁的渗透和汤色的变幻,此乃为“目品”。
冲泡3分钟后,揭开杯盖一侧,即可闻到随雾气冉冉上升的香气,顿觉芳香扑鼻,精神振奋。此乃为“鼻品”。
接着,小口啜茶,使茶汤在口中稍事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相结合的方式,将茶汤在舌面上来回往返流动,充分与味蕾接触。如此一二次,才能尝到名贵花茶的真香实味,此乃为“口品”。
因此,品饮花茶,如能做到三品,即“目品”“鼻品”和“口品”者,才能将“一杯小世界”,充满“山川花木情”,令人齿颊留芳,精神愉悦。
一饮后,留下三分之一茶汤,续水二饮,再三饮。通过鼻闻、口尝,综合领略茶味的适口度和香气的鲜灵度、浓度、纯度,三香具备者,称之为“全香”。茶形、茶香和茶味全佳者,称之为花茶的高品。不过,除了极品花茶可欣赏茶形外,一般花茶的品饮只要抓住闻香和尝味就可以了。
至于花茶的茶汤,因在窨花过程中茶坯吸香的同时,也吸收了一定量的水分,会使茶汤颜色发生一定的变化,所以,一般不能对花茶的色泽有过高的要求。
如何优雅的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可以这么说:
1、上班已经那么苦,不喝奶茶心里堵。
2、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听秋天的第一首歌,一起来暖暖我的心。
3、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有奶茶喝的每一天。
如何品悟一杯绿茶?
绿茶目前是我国产销量最高的茶类,也是广大民众最喜欢的一类茶。绿茶名品繁多,产地不同,形态各异,单是那些奇妙动听的名字,就足够令人浮想联翩了。
品饮名优绿茶,冲泡前,先可欣赏干茶的色、香、形。名优绿茶的造型因品种而异,或条状,或扁平,或螺旋形,或若针状等;其色泽,或碧绿,或深绿,或黄绿,或自里透绿等;其香气,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清香等。
冲泡时,倘若采用透明玻璃杯,则可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弋沉浮,这种富于变幻的动态,茶人称其为“茶舞”。
冲泡后,端杯(碗)闻香,此时,汤面冉冉上升的雾气中夹杂着缕缕茶香,使人心旷神怡。接着是观察茶汤颜色,或黄绿碧清,或淡绿微黄,或乳白微绿,或隔杯对着阳光透视茶汤,还可见到有微细茸毫在水中闪闪发光,这是细嫩名优绿茶的一大特色。
端杯小口品吸,尝茶汤滋味,缓慢吞咽,让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则可领略到名优绿茶的风味;若舌和鼻并用,还可从茶汤中品出嫩茶香气,有沁人肺腑之感。品尝头泡茶,重在品尝名优绿茶的鲜味和茶香。品尝二泡茶,重在品尝名优绿茶的回味和甘醇。至于三泡茶,一般茶已淡,也无更多要求。
总体而言,从干茶开始,到观叶底止,茶之“品”自始至终从3个方面去进行:观色,闻香,品味。不同的茶类,品赏的重点却各有不同。
点茶时,如何才能做到极致的优雅?点茶的优雅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邀:
开篇明义,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唐代之时以煎茶为主流,煎茶又名煮茶,就是将茶末倾入沸水之中以制成茶汤的品饮方法。可以说,唐代的茶道以煎茶道为主。
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宋代茶艺在继承前代精华的基础之上呈现出以点茶为主流的时代特征。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宋代的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手执茶筅(竹丝做成的调茶工具)适时搅拌,茶末上浮,以制成茶汤。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为上品,井水次之;茶叶以白茶为顶级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点茶时,火候也极重要,宋人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以水刚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的茶盏以建盏为宜;最后,点出来的茶汤色泽要纯白,茶沫亦以鲜白为佳。
根据点茶法的特点,民间兴起了斗茶的风气。斗茶,多为两人比赛,三斗二胜。决定胜负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汤色,二是汤花。
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好像“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被称为“咬盏”。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
北宋饮茶专著《大观茶论》中对点茶工艺有着精辟的描述,书中将冲点与搅拌视为一个整体,二者同时进行,对注汤的多少与搅拌的力度进行了精妙的探讨,并将点茶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即“七汤”。
“七汤点茶法”是《大观茶论》中记载宋人点茶的方法。这“七汤”名为:疏星皎月、珠玑磊落、粟文蟹眼、青云渐升、浚皑凝雪、乳点勃然、稀稠得中。
“七汤点茶法”的点制过程体验了宋代点茶的优雅,主要体现在汤花、茶器与点茶手法的优雅上。
点茶中汤花的乳白、鲜白等色泽、变幻的花形、悠然的清香,将汤花之美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点茶的颜色之美主要指的是汤花之美,要求乳白或鲜白之色,纯白最佳。注水之后,茶汤表面会升起一层白色的厚厚的泡沫。泡沫通常被称为“汤花”。
宋代文人们常将它比作乳点、云朵和白雪等物象。如丁谓的《咏茶》中记录的“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的句子,将纯白的汤花比作玉乳、云朵、白雪。水融入茶盏,点起白色的汤花,汤花在盏中翻腾,就像冬天翻滚的皑皑雪浪。白汤给宋代人在点茶过程中带来了美的体验,以及心灵享受。
再如欧阳修诗句中的“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描述的就是茶汤滋味的超凡脱俗感,带来了异于生活的味觉体验。清香的感官感受常会给我们带来超凡脱俗、远离喧嚣、平静安详的审美情感。
宋代点茶法有一套独具审美的茶具,点茶过程中,茶具是主泡器,最为重要。在中国,茶具以建窑黑釉盏为上乘。黑釉盏中兔毫盏最适合点茶。这是因为点茶的汤花追求白色,所以黑色的茶具方便观察汤花的形态,会形成黑白强烈的对比效果。
兔毫的纹理也容易让点茶者产生“咬盏”的清晰视觉效果。白色汤花在黑色茶盏中移动的时候,有白色汤花稳稳“咬盏”慢慢移动的感觉,形成生动有趣的动态景象。
而兔毫盏的色泽和厚重感中还蕴含着古朴典雅的生活气息,黑色沉稳,釉色的温润晶莹,釉面下还有不规则的和弯弯曲曲的形状宛如山川的图像,图像与兔毫盏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古朴、沉稳、优雅的美感。
七汤点茶法,分七次注水,每一次注水,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周回一线,定点注水和吊水线等方式,只有严格点注,汤花才能达到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和周回旋而不动的要求,才能点出真正的好茶。从一汤开始灿然生出“疏星皎月”的自然景象,二汤击拂出“珠玑”渐落的茶汤形状,三汤后“云雾”慢升,四汤结“浚霭”和“凝雪”,最后盏中出现“乳雾”。
宋人在点茶时,通过利用自然的审美方式去挖掘点茶的美学内涵和精神内涵,从单纯的点茶活动去感悟大自然的物像美,将艺术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美与天然相互依存的状态。
宋代的整个点茶过程的乐趣和情趣,通过自然和物象的体现跃然而出,让人只读文字就能迅速捕捉到感受到点茶的美感。
宋代的点茶是宋人智慧的结晶,对人们现代的茶艺的学习、传承、茶美学建设有着很强的推动价值。
我们可以结合宋代点茶的方法、技艺和茶艺审美方向来创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茶仪轨、行茶形式,还可以推动现代中国茶文化、茶美学的发展,继而形成具有中国当代茶道特色的点茶形式。
如何喝到一杯清香茶
一杯清香的茶,能够让人忘记杂念和烦恼,醉心于茶的清香中,那么怎样才能喝到一杯清香的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喝到一杯清香茶 备具:
干泡法的茶具主要有茶道组(亦称茶道六君子)、壶承(就是放盖碗和公道杯的用具)、盖碗(也可用壶)、公道杯、随手泡、水盂、过滤网和茶杯。
洁具: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干泡法中洗茶杯的方式有2种。一种是直接往摆好的茶杯中冲水,另一种是用茶夹将茶杯夹到水盂上方,进行洁具。
在干泡法中选择第二种比较好,记得在夹杯子的时候要往里夹,而且手臂不要抬太高!而且每洗一个茶杯都要在茶巾上蘸一下,以保持桌面干爽。洁具完毕,请记得将茶杯放回茶托。
赏茶:
看茶的外形和颜色以及闻干茶的香味,主要是给客人看。
投茶:
需要用到茶道组中的茶匙,将茶叶分到冲泡器皿。可根据喝茶的`人数和口味来酌情加减投茶。
洗茶:
用水洗去茶尘,将沸水冲入盖碗,立刻倒进水盂,洗茶过程就结束了。洗茶又称快速润茶,即冲即出。
泡茶:
洗完茶之后,就是泡茶了。泡乌龙茶的水温一般是100度的开水,大概10秒左右就可以出汤。出汤的时候,拇指和中指捏住盖碗的边缘,食指搭在盖子上,盖子和杯子间留出一道缝隙,让茶汤顺利的流出。
奉茶:
泡茶后就要奉茶,要记得奉茶的顺序是从右到左,虽然在喝茶的时候大家是人人平等,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是要区分一下身份差别,身份高的人要优先。
收具:
喝完茶,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收具,将喝过的茶叶倒掉,所用器具洗干净摆放整齐就行。
转载:感谢您对修行圈网站的认可,非常欢迎各位网友转载分享如何优雅地喝一杯茶,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茶文化,茶知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